江城記憶
武漢長江大橋紀念碑
武漢長江大橋東橋頭堡的南側(cè),有一個并不很高的紀念碑,碑上詳細記述了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經(jīng)過,特別提及當時蘇聯(lián)的無私援助,熱情洋溢地贊頌了中蘇友誼。
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于一九五七年,之后,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,這座紀念碑被冷落了:經(jīng)歷了數(shù)十年的風吹雨打,碑身已是斑斑駁駁,個別地方裂開了縫,字跡也早已模糊不清,只是隱隱約約地能讀出碑文的意思。數(shù)十年來,她默默地注視著江城的白云黃鶴、龜蛇大江……
“有位詩人把它比成洞簫,我覺得比得過于纖巧。一般人愛把它比成長虹,我覺得也一樣不見佳妙。……”這是詩人郭沫若在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時獻給她的頌歌,但比來比去,詩人最后說:“它是難可比擬的,不要枉費心機,它就是,它就是,武漢長江大橋!……”
是啊,長江大橋就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建筑物,但它一來到世間便承受了人世滄桑、榮辱沉浮。
我們往往賦與很多無生命的東西以各種含意,而且這含意也隨著歷史的進步常常不斷變換,那無生命的東西也隨著社會風云的變幻而沉浮不定,就像武漢長江大橋紀念碑一樣。
漢江口
從漢口坐輪渡過長江去武昌,要經(jīng)漢江口。我認真觀察過,在漢江入長江處,漢江的水呈黑藍色,幽深的樣子,看不到底;而長江已從遙遠的唐古拉山發(fā)源處,經(jīng)過四川盆地遼闊的紅土地,變得渾黃,污濁。
漢江水的清澈僅限于江口一帶,再沿江下行幾公里,便融入了長江的滾滾泥流,變得難以區(qū)分。
人們說,社會像一條河,剛剛踏入社會的人好比一塊塊石頭,任憑你開始多么有棱角,時候長了,也會變得圓滑,失去原有的性格。
還有人說,社會這條河,經(jīng)過了數(shù)千年的流淌,時下已變得渾濁不堪,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,自己沒有力量改變社會的現(xiàn)狀,唯一的辦法是盡快去適應,否則,吃虧是必然的……面對此境,你應該怎樣選擇腳下的路?
泛舟長江
我第一次認識長江的浩蕩,是在一個初春的下午,乘一葉小舟泛于長江之上。以往雖數(shù)次坐火車、或乘輪渡過江,但從來沒有這次感覺強烈。
夕陽照得江面一片通紅,辛勤勞作了一天的漁民,開著自己的機動小船靠了岸。那小船只有三、四米長,幾尺寬,中間有一個拱起的葦席篷,篷里放著被褥——他們夜晚就睡在小船上。船邊上有很寬的布帶拴著他們的小孩,那是怕孩子落水。
我請一位年輕的船主發(fā)動了小船,帶我到江心去。
晚風吹過江面,有了淡淡的涼意,江水拍打著小船,泛起朵朵浪花,小船似乎經(jīng)受不了江水的搖蕩,上下躍動,在長江的濤聲中,那發(fā)動機微弱的聲響顯得那樣單薄、無力。順著江面向前望去,江水像一夢里山水鍋燒開的水,不停地翻滾,無邊無際。就在那一剎那,我感覺到了自然的偉大和人的渺??!
忽然,一聲長長的汽笛把我從想象中拉了回來。遠處一艘巨輪正乘風破浪,逆水而上,兩舷犁起高高的水浪,向我們的小船方向駛來!這時我突然意識到了兩個字:“危險!”心中的第一個念頭是“趕快把船躲開!”
可是,在茫茫大江上,年輕的船主并不驚慌。你看他穩(wěn)穩(wěn)地把好尾舵,慢慢減速,船頭調(diào)成與水浪垂直的角度,悠閑地蹺起了大腿,仍舊吸他的煙。
結(jié)果,大船過時的巨浪只是把小船抬得一起一伏,小船漸漸地又恢復了常態(tài)。可以想象,如果小船與水浪平行,巨浪會輕而易舉地把小船掀翻。
“這種時候,最好的辦法是‘迎著風浪上!’”年輕的船主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。
在人生命的長河中,有春風、明月和清流,可誰能否認沒有驚濤、駭浪和險灘?我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,不僅需要膽量、體力,更需要智慧和經(jīng)驗。(史恒臣)